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使用条款》

您的位置: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肠道菌群变化相似

发布时间:2022-06-16
分享到

摘要译文

 

研究目的:在阿尔茨海默病(AD)出现临床症状前即出现肠道菌群的改变,并且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阶段就可以检测到该变化。肠道菌群变化可能可以作为痴呆症发病前的生物诊断标志物。

 

研究背景:AD是痴呆症最常见的病因,而MCI是痴呆前一阶段。最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变化与AD相关,但对人类MCI阶段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仍知之甚少。

 

新的/更新的假设:本研究假设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在MCI阶段。AD和MCI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均出现降低,这一现象可用于AD的早期筛查。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11个来自粪便和11个来自血液的菌属在AD与正常对照之间存在差异。而AD和MCI之间,这些菌属无差异。通过将粪便样本中不同菌属导入诊断模型,可以准确识别93%(28/30)的MCI患者。

 

这一假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本研究中对MCI和AD的诊断是基于症状及神经影像学,在进一步的验证研究中,应纳入AD生物标志物以达到精准诊断。此外,由于肠道菌群具有时间变化特性,因此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验证其与痴呆的关联。

 

与其他主要理论的联系:在AD和MCI患者的粪便和血液样本中均可发现大肠埃希菌增多。就AD生物标志物而言,在AD患者的尸检脑标本中发现了脂多糖与革兰阴性大肠杆菌片段共定位于淀粉样斑块。由此可以推测,MCI阶段的肠道菌群失调、移位可能会触发淀粉样蛋白病理性改变,从而引起AD。此外,微生物失调后所分泌的化合物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会破坏血脑屏障,并促进神经炎症和/或神经退行性病变。而且,微生物基因功能改变后所产生的异常代谢产物也会影响神经退行性病变。

 

原文链接: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16/j.jalz.2019.07.002

 

研究解读

 

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生弟、汤荟冬研究团队在神经病学专业领域权威医学杂志《Alzheimer’s & Dementia》上发表题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肠道菌群变化相似”的研究论文。阿尔茨海默病是引起痴呆最常见的一种原因,而阿尔茨海默病的前一阶段被称之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改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但鲜有研究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图片.png

图据Alzheimer’s & Dementia

 

陈生弟研究团队在前期建立的疾病样本库和数据库基础上,通过对临床数据筛选、血液及粪便样本质控分类、微生物集群检测及验证,完成了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n=30)、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者(n=30)及正常对照老年志愿者(n=30)肠道菌群的对比分析。研究团队采集了所有纳入人群的新鲜粪便样本,标准化并定量菌属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组间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诊断模型,通过将粪便样本中不同菌属导入诊断模型,从而可以准确识别超过93%(28/30)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该研究从临床角度出发,发现肠道菌群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发病过程,为更精准、全面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以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及可测量指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相关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研究脑-肠的相互作用机制,寻找此类神经变性疾病可干预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