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易解读:《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 中国专家共识2021》
中国是世界上痴呆患者最多的国家,痴呆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导致认知障碍、精神行为问题和社会及生活功能丧失。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认知正常和AD痴呆的中间阶段,具有向AD 痴呆转归的高可能性。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中痴呆患者约有1507万,其中AD 约983万人,MCI约3877万人[1]。但早在出现典型症状的前20多年,AD患者的脑组织就可能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MCI,即AD源性MCI,是最早有临床症状的阶段,也成为AD早期检测、诊断和防治最重要的窗口期。
为满足临床实践需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医疗工作者对AD源性MCI的认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专家经多次研讨,制定了本《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为AD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精准治疗提供共识和指导方案。
AD源性M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共识》指出,MCI临床诊断标准包括以下4点:
(1)患者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发现认知损害;
(2)存在1个或多个认知领域损害的客观证据(神经心理测试),其中情景记忆损害最为常见;
(3)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的损害,但保持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
(4)尚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and 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AA)发布的AD诊断指南中首次提出了AD源性MCI的诊断,即在MCI临床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增加AD相关标志物的检测。此外,MCI的诊断遵循以下流程:
(1)依据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根据MCI诊断标准做出是否罹患MCI的诊断。
(2)如果是MCI,结合认知评估结果,根据损害的认知领域对患者进行初步分类;如果尚不满足MCI诊断,建议随访,6个月后或认知功能出现明显改变时再行认知功能检查。
(3)结合MCI的起病和发展情况、认知损害特征、有无神经系统原发病(或应激事件)或系统性疾病的病史和体征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做出MCI的病因学诊断。
对于首诊MCI的患者建议需至少随访1年,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AD源性MCI的预防及治疗
对于AD源性MCI的预防而言,《共识》指出:
· 合理饮食、规律进行体力和脑力锻炼、良好睡眠、控制血压、防治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心房颤动等对AD源性MCI预防有一定的帮助(I级推荐,B级证据)。
· 目前AD源性MCI尚无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IIa级推荐,B级证据)。
AD源性MCI的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干预:推荐对AD源性MCI患者进行非药物干预,包括认知训练、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饮食(如地中海饮食)(IIa级推荐,B级证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整体认知功能、情景记忆和语言功能(IIb级推荐,B级证据)。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以作为AD源性MCI干预的有益补充充(I级推荐,A级证据)。以饮食、运动、认知训练等多种手段组成的多模式干预,可改善或维持人群中AD高危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有助于延缓MCI向AD转化(IIa级推荐,A级证据)。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用于AD源性MCI治疗的药物获批。临床尝试使用AD治疗药物及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抗体为主的免疫治疗、分泌酶抑制剂等方法干预AD源性MCI。《共识》中归纳的常用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针对Aβ的单克隆抗体、重塑肠道菌群平衡药物(如甘露特钠)、杏叶提取物等。其中,甘露特钠可通过靶向脑肠轴来减轻脑内神经炎症并逆转认知功能损伤[2];中国III期研究证实,甘露特钠可显著并持续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3]。
AD源性MCI的预后与转归
《共识》强调AD源性MCI患者转化为AD的风险明显升高,应重视其早期诊断(I级推荐,A级证据)。认知功能恢复正常的遗忘型MCI(amnestic MCI,aMCI)患者仍具有转化为AD的风险,需定期随访和评估(建议每3~6个月随访评估1次)(I级推荐,B级证据)。应用生物学标志物(包括体液、影像学)能够更准确地评估AD源性MCI患者转化为AD的风险(专家共识)。此外,MCI是预测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
总之,临床实践中,AD源性MCI患者病情常较为复杂和隐匿,诊治需权衡患者的认知损害、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等综合进行,在本共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个体化诊治。
参考文献:
1. Jia L, Du Y, Chu L,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ult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 5(12): e661-e671. DOI: 10.1016/s2468-2667(20)30185-7.2. Wang XY, Sun GQ, Feng T, et al. Sodium oligomannate therapeutically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es gut bacterial amino acids-shaped neuroinflammation to inhibit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 Cell Res. 2019 Oct;29(10):787-803.
3. Xiao SF, Chan P, Wang T, et al. A 36-week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phase 3 clinical trial of sodium oligomannate for mild-to-moderate Alzheimer's dementia. Alzheimers Res Ther. 2021 Mar 17;13(1):62.
文献来源:http://rs.yiigle.com/CN113694202205/1374660.htm
-
简易解读: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年版)
近十年来,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诊断分类、临床诊疗到预防策略都有较大变化,尤其是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影像诊断的发展,对这类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病程进程演变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的再版和更新甚为必要和紧迫[1]。
2007年,张明园教授主编的《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面世,受到业内广泛关注。时隔14年,新版指南(《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正式发布,侧重疾病预防、强调全病程管理、鼓励多学科参与,突出“预防、早期干预、居家管理与康复”三大重点;新增可控的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康复伦理、照护者赋能、安宁照护和居丧支持等内容。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后与干预
《指南》指出,痴呆的预防主要在于对可控制风险因素进行早期的、全面的、系统的、长期的干预,并对易感人群加强筛查和监测,建立完善的网格分层治疗和管理机制。主要措施可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可通过对可控危险因素的有效管理,预防或延迟AD的发病;二级预防是指进行早期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就医、早诊断和早治疗;三级预防旨在使患者得到系统地治疗和照料指导,提高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病的评估与诊断
在诊断方面,《指南》强调,对疑似AD的患者应该进行专业的评估与检查,包括查体、认知测评、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查,以便实现早期诊断。并在作出AD诊断前,须排除其他常见的老年期神经与精神障碍,如:谵妄、老年期抑郁症、老年期精神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炎症、血管性认知损害以及其他变性病性痴呆[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额颞叶痴呆(frontal lobe-dementia,FLD)等]。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与康复
《指南》指出,在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时,需遵循包括综合评估、循证抉择、随访监测和患者优先在内的基本原则,以达到治疗目标。主要治疗目标包括:改善或保持患者认知功能,或延缓认知衰退;控制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减少症状的发生;降低疾病给患者和照料者带来的苦恼与伤害;保持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照料者负担。
AD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作用于神经递质与疾病修饰两类:其中作用于神经递质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ChEIs)(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卡巴拉汀)、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以及其他作用于神经递质的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右美沙芬-奎尼丁复合制剂)。疾病修饰治疗((disease modifying therapies,DMTs)药物包括抗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药物、抗tau蛋白药物以及其他药物[甘露特钠(GV-971)]。其中,甘露特钠具有独特靶向脑肠轴的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轻中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基于此,甘露特钠被本指南纳入轻中度AD的A级推荐治疗药物[3]。其他可能对痴呆有益的药物包括石杉碱甲、银杏叶、维生素E、司来吉兰、叶酸、雌激素、抗炎药物、他汀类药物、中药及复方海蛇胶囊以及膳食补充剂等。
此外,康复在AD全病程的管理中也至关重要,针对神经认知、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有望改善患者的认知和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维持生活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微医药健康号. 盘点|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版)新增内容抢先读(上篇). Retrieved from: https://bbs.guahao.com/topic/aCZmv274631332055744513
2. Jia LF, Du YF, Chu L,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ult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 Dec;5(12):e661-e671.
3. Wang XY, Sun GQ, Feng T, et al. Sodium oligomannate therapeutically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es gut bacterial amino acids-shaped neuroinflammation to inhibit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 Cell Res. 2019 Oct;29(10):787-803.
-
简易解读: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2021年版)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由多因素、多病理途径参与的复杂脑疾病综合征,脑部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主要临床症状。近些年,随着脑健康概念的提出,人们认识到,关注脑健康,对于防治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就AD患者来说,就诊时大多数已属中晚期,如要提前预防和检测,十分需要脑健康等理念和相关方案的介入。同时,随着人们对营养与AD相关认知障碍的认识不断提高,识别和干预AD患者营养问题,是促进AD患者脑健康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1]。
重视AD脑健康的营养干预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临床诊疗规范,对减轻AD所致社会经济负担亦具有重要意义。经由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中国卒中学会脑健康分会等多位中国认知障碍和营养领域专家们多次研讨,撰写并发布了《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2021年版)》(以下简称“《共识》”),用于对中国AD脑健康营养干预提出指导建议,以加强临床医生对AD患者各阶段营养风险筛查和干预策略的规范管理,为患者和照料者提供参考和指导意见,为我国的老年痴呆防治营养干预特色提供依据。
AD脑健康的三级预防
《共识》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A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础上,提出AD的“三级”预防策略。
AD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策略
《共识》推荐:明确诊断AD的患者选用以胆碱酯酶抑制剂(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ChEIs)(多奈哌齐和卡巴拉汀), 中重度AD患者可以选用美金刚或美金刚联合ChEIs改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I级证据, A级推荐);甘露特钠可用于改善轻中度AD患者的痴呆伴认知功能(II级证据,B级推荐);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治疗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获益和潜在风险个体化用药,在抗痴呆药物基础上增加非药物干预或抗精神症状药物(II级证据,B级推荐)。
AD营养干预策略
《共识》强调了营养不良的诊断与分级:建议采用营养不良三级诊断方法,即利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选出高营养不良风险者;其次,对这类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以明确营养不良的类型与原因;最后,做出营养不良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为下一步制定营养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营养支持总体原则:基于上述营养评估和诊断结果,多学科医生、护理人员以及照料者需要制定以患者为中心全面、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该方案应具备可以合理解释、提供疗效建议以及再评估的能力,即营养管理计划。
营养治疗的监测与评价:营养治疗后的监测与评价是一系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营养供给和摄入;(2) 体重和身体成分;(3) 生物化学指标:(4) 功能;以及(5) 生活质量。
营养策略:在单一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磷脂和脂肪酸以及矿物质对AD脑健康的作用尚不确定,而氨基酸和蛋白质、维生素则具有积极作用。传统中药及其配方(如银杏叶提取物) 可能改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AD患者的认知功能。益生菌或益生元(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预防AD认知功能损害。高度依从地中海饮食模式(Mediterranean Diet,MeDi)或地中海饮食模式-阻止高血压饮食延缓神经退行性变(the Mediterranean-Dietary Approach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MIND)膳食模式,遵循“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平衡膳食原则,有利于降低AD患病风险并延缓认知功能下降。除正常食物以外,经口摄入基于特定饮食模式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简称特医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FSMP)以补充日常饮食和能量的不足,也可以改善AD相关认知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此外,晚期或终末期AD患者使用肠内管饲或肠外营养支持需要综合考虑宗教信仰、病人生活质量、预期寿命以及家庭照料或机构工作人员的负担等情况个体化使用。
总之,鉴于目前已知药物对AD患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局限性,营养干预的纳入有效深化了AD的全面管理内涵。本共识是国内首次对AD脑健康营养干预管理策略提出指导建议,强调营养干预应以“早期、协同、整体、长期”为原则,重视膳食营养等生活方式调节作为AD相关认知障碍的“零级预防”策略以及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整体预后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对AD患者各阶段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诊断与治疗等综合规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H立方研究所. 脑健康营养干预— AD防治新抓手.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11030/content-1279395.html
原文链接: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6450700
-
简易解读: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规范(2020 年版)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目增多,整个老年痴呆患者数目也增多,从1990年的368万左右患者,到至今超过1000万人,接近全球痴呆患病总数的1/4,且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每五年便会翻番。开展早期评估,早发现、早干预,预期可以减少30%的老年痴呆发病数且可以达到延缓疾病发作时间5年、降低发病风险50%的效果 [1]。
为了进一步完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流程以及提升我国公卫系统中对该病的跨科、跨级合作水平,国家卫健委发布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下称“规范”),总结了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诊断和治疗规范的要点。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规范”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要点为:
① 起病隐袭,进行性加重,出现工作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损害。
② 以遗忘为主的认知损害,同时还有非遗忘领域如语言功能、视空间、执行功能等的进行性损害。
③ 出现人格、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异常改变。
同时,“规范”中建议,在做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前,须排除其他常见的老年期神经与精神障碍,如谵妄、老年期抑郁障碍、老年期精神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炎症、血管性认知损害和变性病如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
“规范”总结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原则包括:
① 尽早诊断,及时治疗,终身管理。
② 现有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虽不能逆转疾病,但可以延缓进展,应尽可能坚持长期治疗。
③ 针对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非药物干预为首选,抗痴呆治疗是基本,必要时可使用精神药物,但应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避免长期使用。
④ 对照料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实际帮助,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常用药物
在“规范”中归纳的常用药物被分为改善认知药物和抗精神症状类药物:
①改善认知类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2019年新获批准的甘露特钠胶囊也在“规范”中推荐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②抗精神症状类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抗抑郁药物(曲唑酮、舍曲林、西酞普兰、米氮平)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
阿尔茨海默病的长期疾病管理
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总体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在逐渐延
长。因此,未来我国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流程上需要制定时间跨度更长且更为精细化、个性化的方案。
“规范”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长程管理,既需要专科医生(精神科/神经科)的指导,也需要老年科医生的支持,更需要社区卫生人员、长期照护机构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不同病期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如语言及运动康复、针对吞咽困难的物理治疗、营养支持、排便训练等,不仅不同专业人员之间需要很好地沟通协调,不同机构间也应该做到医疗信息共享,以便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连续服务。”
参考文献:
1. 华凌. 百年跨越1906-2021,人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抗争.Retrieved from: http://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09/17/content_1220475.shtml
原文链接:
http://www.abiggp.com/management/Common/KindEditor/attached/file/20210315/20210315140159_5317.pdf
-
解读: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
随着我国物质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精神健康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隐患。卫健委指出:精神心理健康日益引起高度关注,严重影响大众身心健康。规范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生存质量非常重要[1]。
作为精神障碍领域中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 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根据最新的临床证据,《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下称《规范》)中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指导原则。
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机制及临床诊断
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 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规范》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要点主要归为以下三点:
① 起病隐袭,进行性加重,出现工作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损害;
② 以遗忘为主的认知损害,同时还有非遗忘领域如语言功能、视空间、执行功能等的进行性损害;
③ 出现人格、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异常改变。
《规范》还指出,如果通过这些要点怀疑患者存在痴呆的可能,临床医生可能需要体格检查、精神认知测评、实验室检查、图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查等手段来进一步评估。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要点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原则需根据该疾病病程长、持续加重且尚无法逆转的特点,具体包括:
1.尽早诊断,及时治疗,终身管理。
2.现有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虽不能逆转疾病,但可以延缓进展,应尽可能坚持长期治疗。
3.针对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非药物干预为首选,抗痴呆治疗是基本,必要时可使用精神药物,但应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避免长期使用。
4.对照料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实际帮助,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规范》中归纳的常用药物被分为改善认知药物和抗精神症状类药物:
① 改善认知类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2019年新获批准的甘露特钠胶囊也在《规范》中推荐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② 抗精神症状类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抗抑郁药物(曲唑酮、舍曲林、西酞普兰、米氮平等)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
《规范》还提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精神行为症状,面向照料者的支持性非药物干预同等重要,且制定和实施非药物干预技术时尤其应注意个体化特点,强调以人为本。面向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有环境治疗、感官刺激治疗、行为干预、音乐治疗、舒缓治疗、香氛治疗、认可疗法、认知刺激治疗等多种形式。
阿尔茨海默病的管理概述
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总体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在逐渐延
长。因此,未来我国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流程上需要制定时间跨度更长且更为精细化、个性化的方案。
《规范》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长程管理,既需要专科医生(精神科/神经科)的指导,也需要老年科医生的支持,更需要社区卫生人员、长期照护机构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不同病期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如语言及运动康复、针对吞咽困难的物理治疗、营养支持、排便训练等,不仅不同专业人员之间需要很好地沟通协调,不同机构间也应该做到医疗信息共享,以便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连续服务。”
参考文献:
医政医管局. 《关于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通知》解读.Retrieved from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12/02ef8c425f5f45c3893c5136114891cd.shtml
原文链接:
-
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年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
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 汪凯, 董强,等.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J]. 中国卒中杂志, 2021, 16(4):14.
-
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
石汉平,徐俊. 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J]. Scientia Sinica Vitae, 2021.
-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5):421-440